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智慧教育 赢领未来—思政课VR沉浸式体验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北京理工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项目”考察会等会议上,肖贵清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就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1]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评价 [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评价

[3]中国人民大学张威教授评价 [4]北京科技大学彭庆红教授评价

[5]重庆邮电大学代金平教授评价 [6]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评价

[7]部门领导和同行专家评价
宋凌云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 |
虚拟仿真教学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将重要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实践问题运用新媒体技术生动的表达和呈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研究团队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教学阵地、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 |
徐维凡 (教育部社科司原副司长) |
北京理工大学对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是一个开创性、革命性的探索,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典型。这一研究方向很有现实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以便很好地解决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项目组成员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使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思政课教学优势有效融合,将情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思想与实践有机的串联,成效显著。 |
张泽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是破解我们当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升我们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建设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成果丰富,是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先进案例。 |
陈旭东 (中共芜湖十位党校一级巡视员) |
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优势有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建设环境优势、建设基础优势、建设规划优势。总体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成果及经验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8]学生评价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巧玲、冉金昊担任2021级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助教,从助教的角度就中心的应用反馈如下。
助教姓名 |
应用学校 |
应用内容 |
应用年级 |
王巧玲 |
北京理工大学 |
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
2021级本科生 |
首先,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既结合了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信息化教学、建设智慧校园的实际工作,又实现了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部署。其次,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互补”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理想信念教育不再“虚拟”,真正“走进人心”。最后,虚拟仿真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红色知识的认同感。“让学生认可思政课的内容,仅靠老师的讲授是不够的。”学校希望通过现代技术,让学生深刻体验当时的历史过程,给他们带来更加真实、身临其境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沉浸式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更好地吸收和掌握,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创新利用VR虚拟技术,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产生较好的效果,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期待能在未来的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知行健”软件的应用也极大便利了课堂教学。作为一款教辅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签到功能可以将传统的点名环节时间压缩,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软件中还可以进行班级学生的分组,大大节省了助教线下分组的难题,同学们自行协调选择小组;在课堂上,助教可以对举手发言的同学点赞来记录平时分;课后教师能在软件上发布作业和要求,学生在软件平台上传相关作业,大大节省收交作业的中间环节;“知行健”的统计功能可以在教师端后台查看学生出勤、举手发言次数,有利于学期末的平时成绩的统计,提高了效率。“知行健”的应用为思政课提供了诸多便利,适应了信息化的时代发展,期待能广泛应用,方便教学管理。 签名: 2021年12 月 12日 |
助教姓名 |
应用学校 |
应用内容 |
应用年级 |
冉金昊 |
北京理工大学 |
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
2021级本科生 |
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红军长征的背景通过VR内部虚拟空间构建的电影巨幕呈现出来,头戴式设备的音源距离传统的多媒体设备更近于人体,所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辅以清晰的背景音乐加以巨幕视觉效应,能够更好的为参与体验的同学提供沉浸感。VR虚拟现实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环境中,“喂,小鬼!”作为进入虚拟场景中的首次互动对白,毫无疑问地,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课程兴趣。同时,风雪交加的行军环境、巍峨陡峭的雪山峭壁等环境渲染所营造的虚拟现实环境也为参加教学体验活动的各位同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真正做到了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学习、沉浸式感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新的实践探索。 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塑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知行健”学生端上传的数据,使用“知行健”教师端能够实现课程实时实地点名、教学小组随机分配、课上课下作业实时延时收取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减少了很多繁杂的非必要事务,使作为助教的我们能够更好地协助任课教师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 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活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自己看法且与教育主体的思维与认识不愿产生积极碰撞的同学,往往在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里,在新颖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于不知不觉处走进了书本中那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在体验后的课堂上,很多同学难掩激动的心情主动与老师、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课程体验。在课下,也有同学通过“知行健”学生端向我们反馈相关感悟与体会,真正实现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成为了学校“大思政”格局中谋篇布局的关键一招。 签名: 2021年12 月12 日 |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参与过在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硕博学生反映反馈摘录如下:
评价人 |
学段 |
评价内容 |
赵言 |
本科生 |
来到虚拟体验教学中心学习,换了一个环境,很有带入感,在互动的形式之中,让我不再通过冷冰冰的形式去了解思政课,我仿佛看到了革命老前辈面对困难不低头,坚守民族大义的鲜活形象。 |
陆羽 |
本科生 |
没有想到在学校可以实现“走入”历史的感觉,当我踏入“沉浸走廊”,历史扑面而来,我走入了历史的深处。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令我沉浸其中。 |
陈香 |
本科生 |
思政课竟然还能这么上,在“全息剧场”,老院长亲自讲授北京理工大学的故事。这种形式特别酷,有一种和历史对话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现场。 |
常美丽 |
硕士 研究生 |
感到震撼!换个环境,换个学法,很有吸引力。以往的思政课主要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更多时候调动的是听觉。未曾想在VR沉浸式体验中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当时的情景,不仅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感官冲击,而且加深了认同感,新的技术让思政课真的活了起来。 |
李众一 |
硕士 研究生 |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堂形式,我首先感到的是新奇。接下来就是震惊,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在这个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再是难以捉摸的,是有具体可感的、是有温度的历史。在我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感觉非常好,印象很深刻。 |
王薇 |
硕士 研究生 |
第一次戴上VR眼镜,和红军战士们一起重走长征路,这种感觉是十分惊心动魄的,山路崎岖,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红军从无路之路,走出路,让我感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
陈红升 |
博士 研究生 |
虚拟仿真中心的教学方式总体上是通过模拟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上的感受而营造出一定的虚拟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与素材融入其中,从而使受教育者沉浸其中,在理论知识和现实践履层面都实现了很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