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沉浸体验、创造转化、价值认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首页
  • 申报书
  • 成果报告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方法与措施
    创新与突破
    成效与推广
    结论
  • 支撑材料
    鉴定书
    应用及效果证明
    论文
    奖励
    报道
    研究报告
    视频
    其他
  • 成果素材
  • 首页
  • 申报书
  • 成果报告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方法与措施
    创新与突破
    成效与推广
    结论
  • 支撑材料
    鉴定书
    应用及效果证明
    论文
    奖励
    报道
    研究报告
    视频
    其他
  • 成果素材

智慧赋能、沉浸体验、创造转化、价值认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申报书
  • 成果报告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方法与措施
    创新与突破
    成效与推广
    结论
  • 支撑材料
    鉴定书
    应用及效果证明
    论文
    奖励
    报道
    研究报告
    视频
    其他
  • 成果素材
  • 成果简介
智慧赋能、沉浸体验、创造转化、价值认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申报书
  • 成果报告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方法与措施
    创新与突破
    成效与推广
    结论
  • 支撑材料
    鉴定书
    应用及效果证明
    论文
    奖励
    报道
    研究报告
    视频
    其他
  • 成果素材
  • 成果简介
结论

成果总结

发布日期:2025-10-23 来源:

(一)成果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些论述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团队遵循“知、情、意、行”认知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统筹本硕博全部思政课程,通过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赋能,把理论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可再生产”的数字叙事;以沉浸体验直击学生思想疑点、情感触点,代入式提升主流话语的吸引力与引领力;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数字时空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转化,将专业素养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最终让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树立正确三观与家国情怀,实现价值内化和价值认同,高质量完成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二)成果历程

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最早研发用于思政课体验教学互动的新载体。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利用互动新媒体技术用于大学生素质培养及测评的教学辅助工具——《情商加油站》,得到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300余名教师、20余万高校学生参与测试。此后系统不断迭代升级,2016年建成“虚拟仿真与人才测评实验室”,同年“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课中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VR“重走长征路”沉浸式学习空间成为大会亮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二十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2017年虚拟现实思政实验室获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一等奖。2018年建成思政智慧课堂(每个校区一间)。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整体提升解决方案”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获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获得首批认定的“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主办“首届智慧思政高峰论坛”,同年团队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2023年,团队2项成果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典型经验和做法。2025年,团队开发的《悬崖上学路之变——教育扶贫虚拟仿真》获评第三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目前,团队的相关研发成果和教学经验辐射全国100多所院校,作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联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主任单位,牵头“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虚仿实验建设标准的制定。此外,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多人入选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教学能手,连续四届获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1年获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全国唯二)。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40余次。

(三)建设思路

 本成果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为特点、以交叉为源泉、以认同为旨归”核心理念,依托大数据、光电、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构建了“智慧赋能、沉浸体验、创造转化、价值认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体系,即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重点围绕新时代伟大变革、“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专题进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数字技术与思政内容精准匹配的教学平台系统:集成化、定制化、智能化中枢平台实现多模态思政资源可获得、可使用、可共享;多要素集成的新形态教学空间系统: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于一体满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管-测-评闭环的数字化教学流程系统:数字技术精准匹配思政课教学环节,助推立德树人全流程。其中以智慧赋能为基座,四大子系统有机运转实现思想沉浸、创造实践与价值内化,推动思政课实效明显提升,且形成了可复制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内涵式新形态思政课提供了方案。

(四)主要内容

1.构建“智慧大脑”,供给系统化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内容为基、智慧驱动,在深度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建设多种资源库。对以新思想课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借助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知识梳理、归类、交互,深度学理分析,教师可选择适合用技术嵌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教学设计。目前资源库包括线上+线下虚拟仿真思政课专题库(30余个教学专题)、知识图谱库(本硕博思政课、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经典著作、中共党史、总体国家安全观等40余个)、科技文物与数字地图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可感知、可视化思政课程专题500余个)。

(1)自主建设知识图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基于多门思政课程建设需要,集合500余个知识点、2000余个关系逻辑开发知识图谱,目前已应用于本硕博10门思政课。把知识图谱变为寻找相关知识宝藏的信息图,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呈现思想史的演变过程,挖掘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全面了解知识、准确回溯时空、系统学习理论和高效协同学习。

(2)自主建设思政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语音+文字”人机交互的方式,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风格制定针对性学习策略。团队完成超亿字马克思经典文献的思政课大模型数据处理和训练,设计思政引领型人工智能思政课体系和流程,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并兼顾学术科学严谨性,并且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自主建设科技文物与数字地图资源库。科技文物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同学们选定文物,搜集资料,走进校史馆、博物馆,借助数字建模、网站制作、知识图谱、游戏场景等技术手段,让红色科技文物“活起来”。数字地图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或师生共同形成文本、图像、资料库、语料库和可视化系统,呈现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篇章,或师生共同实践、取景、讲解形成数字展厅,呈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画卷。

2.营造“思想沉浸”,创建精准化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平台

以获批获评的国家级、省部级平台为核心,以自主开发定制的思政课教学平台为支撑,三级联动。以多模态、个性化、共建共享为理念,提升思政课新型教学成果的综合性、引领性和覆盖面。

(1)“马克思数字大脑”智能体精确分析学生学情。数智时代技术集群借助平台精准发力,以“马克思数字大脑”智能体为依托,通过算法将学生进行分类,制定个性化教案,定向推送学习资源,且实现全流程数据追踪反馈。

(2)多个平台联动沉浸解决教学痛点。国家级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根据认知规律打造五类课堂——“知课堂”通过知识图谱等进行理论学习。“情课堂”通过数字场景创设,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感官激发,调动学生情感,达到初步认同。“意课堂”通过人物对话,培育思想品德,实现认同深化。“信课堂”通过大场景、宏观历史轮廓创设培育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目标。“行课堂”通过身临其境,以行走体验达到知行合一。教育部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打造数字化思政课教改“共同体”,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继续深度探讨数智赋能思政课教学变革提供了研讨平台,得以更有效地推动同地/异地协同数智化改革。自主开发研制的知行健坤素AIGC平台联动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积极整合资源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思政课堂。

(3)数字教学平台开源分享数智成果。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下建设高质量虚拟仿真课程专题,实现有限资源下思政教育资源集约化和成效最大化是团队的共识与目标。针对国家需要和重点难点,开发《重走长征路理想信念教育》《悬崖上学路之变教育扶贫虚拟仿真实验》《人类命运共同体虚拟仿真实验》《国企党建创新与治理变革》等30余个专题虚仿课程全开源,全国10万余名学生受益,还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对于党员培训、课程思政等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中三个专题获批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实现资源交叉访问、检索、在线学习、在线操作、在线测试、自主创新、组合创新等深度应用,成为标杆样板。

3.促进“行为实践”,打造多维度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场域

通过教育数字化,融合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有效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与功能。学生沉浸其中,经过认知-体验-反思-转化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物理空间:形成多校区智慧教室+大思政课实践场馆等校内资源和博物馆、纪念馆、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为一体。思政课教学主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形成育人矩阵,物理空间集成虚仿中心、智慧教室、人民军工展、两弹一星展、延安西北局纪念馆、悬崖村等校内外20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蕴含了校史红色基因、传承了文化资源、展现了学科特色。

(2)虚拟空间。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全息投影等设备,学生可以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中,与课程内容进行互动,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思政课不再是被动地观看与聆听,而是调动全身感官参与的嵌入情境的认知过程。

(3)信息空间: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红色校史数字文献库,结合千余种党史报刊资料,实现信息资源的获取与整合、信息服务的提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应用等。

(4)社会空间:基于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的9大专题矩阵,全面提升社会实践工作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立项申报、过程追踪、成果评审等全流程贯通。从团队组建到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从过程监管到数据分析,“一张网"覆盖,实现在价值形成、知识积累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4.旨在“价值内化”,建立闭环式数字化思政课教学流程

集成内容、平台、空间实现完整思政课教学流程,全流程智慧赋能实现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智能高效管、数据追踪测、多元动态评循环反馈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系统,激活知情意信行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价值内化。

自主开发的教学管理软件“知行健”APP,通过全链条管理、全过程追踪、智能化分析建立学习台账,实现的过程留痕、动态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进而建立起多元指标、动态管理、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目前APP教学实践覆盖三个年级全部教学班的20000余学生,以全人教育的评价指标,实现价值内化与认同的目标。

(五)推广效果

通过十余年的不断迭代探索,成果围绕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综合改革形成了显著成效。通过多维协同建设,线上线下服务学生近4万人次,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1.教改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1)出版多部研究成果,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课程设计与实践教程》等;(2)发表系列被引超50次的高引文章,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途径》等;(3)面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数智学习资源,教育部ilab虚仿实验平台上线课程5门,服务学生27000余人次。

2.教改成果获得的重要奖励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荣获首都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2)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类)2门;(3)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4)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人工智能专项奖;(5)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5年不断线,获一等奖4次。

3.教改经验受到高度肯定

(1)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首批),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2)专家对教改经验高度肯定指出:“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模式是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数字思政就应该这样搞。”等

4.教改经验在全国推广

(1)教改经验得到广泛关注,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央视权威媒体、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百家单位,了解学习相关经验;(2)教改经验得到多家单位实际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峡大学、西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应用经验均取得良好效果;(3)在中国慕课大会上李林英教授受邀分享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4)召开首届全国智慧思政高峰论坛,产生强烈反响。

5.教改经验得到广泛报道

本成果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多次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核心媒体多次关注。《北理工“智慧思政”创新实践》《大学思政课变得“活”起来》等报道被大量转发,在“人民网”“光明网”“读读马原著”“壹学者思政研究”微信微博网络空间中大量推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友情链接

北京理工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 京ICP备10019879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44号